从“镍期货事件”看中国镍供应链安全如何提升?

抽象的:进入新世纪以来,随着镍工业装备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全球镍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,中资企业在推动全球镍产业格局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同时也为维护全球镍供应链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尊重市场,尊重市场——从“镍期货事件”看如何提升中国镍供应链安全

新世纪以来,随着镍行业装备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,全球镍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,中资企业在推动全球镍产业格局变革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,同时也为全球镍供应链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。但今年3月伦敦镍期货价格两天内史无前例地暴涨248%,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实体企业造成了严重损害。为此,笔者从近年来镍产业格局的变化入手,结合“镍期货事件”,谈谈如何提升中国镍供应链的安全性。

全球镍产业格局变化

从消费规模来看,镍消费量迅速扩大,中国是全球镍消费的主要贡献者。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镍业分会统计,2021年全球原生镍消费量将达到276万吨,同比增长15.9%,是2001年消费量的1.5倍。其中,2021年中国原生镍消费量将达到154.2万吨,同比增长14%,是2001年消费量的18倍,占全球消费量的比重由2001年的4.5%上升到目前的56%。可以说,新世纪以来全球镍消费增量的90%都来自中国。

从消费结构来看,不锈钢消费基本稳定,电池领域镍用量占比持续提升。近两年,新能源领域引领全球原生镍消费增长。据统计,2001年我国镍消费结构中,不锈钢用镍约占70%,电镀用镍占15%,电池用镍仅占5%。预计到2021年,我国镍消费中不锈钢用镍占比将达到74%左右;电池用镍占比将上升至15%;电镀用镍占比将下降至5%。前所未有的是,随着新能源产业驶入快车道,镍需求将大幅增长,电池在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。

从原料供应格局来看,镍原料由硫化镍矿为主转变为红土镍矿和硫化镍矿共同为主。以前的镍资源以硫化镍矿为主,全球资源非常集中,硫化镍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、加拿大、俄罗斯、中国等国家,占当时全球镍总储量的50%以上。进入新世纪以来,随着中国红土镍矿-镍-铁技术的应用推广,印尼、菲律宾红土镍矿得到规模化开发应用。2021年,印尼将成为全球第一大镍生产国,这是中国技术、资本与印尼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结果,中印尼合作为全球镍供应链的繁荣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从产品结构来看,流通领域的镍产品正向多元化发展。根据镍行业分会的统计,2001年,全球原生镍产量中,精炼镍占主要地位,此外还有少量镍铁和镍盐;到2021年,全球原生镍产量中,精炼镍产量占比已降至33%,而NPI(镍生铁)含镍产量占比则上升至50%,传统的镍铁和镍盐占比为17%。预计到2025年,精炼镍在全球原生镍产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下降。此外,从中国原生镍产品结构来看,NPI(镍生铁)约占63%,精炼镍约占25%,镍盐约占12%。

从市场主体变化来看,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镍供应链的主力军。据镍业分会统计,2021年中国67.7万吨原生镍产量中,山东新海、青山实业、德龙镍业、唐山开元、宿迁祥祥、广西银亿等前五大民营企业原生镍产量占比达62.8%。尤其是在海外产业布局方面,在海外投资企业中,民营企业占比超过75%,在印尼已形成红土镍矿开发-镍-铁-不锈钢生产的完整产业链。

“镍期货事件”对市场影响重大

影响和暴露的问题

一是3月7日至8日LME镍期货价格剧烈上涨,2天内累计涨幅达248%,直接导致LME期货市场停盘,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镍期货价格持续涨跌。期货价格不仅对现货价格失去指导意义,给企业采购原料、套期保值等带来障碍和困难,扰乱了镍上下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,对全球镍及相关上下游实体造成严重损害。

二是“镍期货事件”是企业风险管控意识缺失、企业对金融期货市场缺乏敬畏之心、LME期货市场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以及地缘政治突变叠加作用的结果。但从内因来看,此次事件暴露出当前西方期货市场远离生产消费区,无法满足实体产业需求,镍衍生品期货发展也未能跟上产业发展变化的问题。目前,西方等发达经济体既不是有色金属的消费大国,也不是生产大国。虽然仓储布局遍布全球,但大多数港口仓库和仓储公司由欧洲老牌贸易商掌控。同时,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管控手段,实体企业运用其期货工具时存在隐患。此外,镍衍生品期货发展未能跟上,也加大了镍相关周边产品企业在实施产品保值时的交易风险。

关于升级中国镍供应链

安全问题的一些启示

一是坚持底线思维,主动防控风险。有色金属行业具有市场化、国际化、金融化的典型特征。因此,行业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树立底线思维,提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水平。实体企业要尊重市场、敬畏市场,规范经营。“走出去”企业要充分熟悉国际市场规则,做好应急预案,避免被境外投机性金融资本围猎、绞杀。中资企业应汲取经验教训。

二是加快推进我国镍期货国际化进程,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。“镍期货事件”凸显了推进相关有色金属期货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尤其要加快推进铝、镍、锌等品种国际板块化。在顶层设计下,资源国若能采用“国际平台、保税交割、净价交易、人民币计价”的市场化购销定价模式,不仅能树立我国坚定市场化贸易的形象,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,还能降低海外中资企业的套期保值风险。此外,还需加强对镍产业变化的研究,加紧培育镍衍生品期货品种。

关于升级中国镍供应链

安全问题的一些启示

一是坚持底线思维,主动防控风险。有色金属行业具有市场化、国际化、金融化的典型特征。因此,行业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意识,树立底线思维,提升风险管理工具运用水平。实体企业要尊重市场、敬畏市场,规范经营。“走出去”企业要充分熟悉国际市场规则,做好应急预案,避免被境外投机性金融资本围猎、绞杀。中资企业应汲取经验教训。

二是加快推进我国镍期货国际化进程,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。“镍期货事件”凸显了推进相关有色金属期货国际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尤其是在铝、镍、锌等品种的国际化板块推进正在加快。在顶层设计下,资源国若能采用“国际平台、保税交割、净价交易、人民币计价”的市场化购销定价模式,不仅能树立我国坚定市场化贸易的形象,提升我国大宗商品定价能力,还能降低海外中资企业的套期保值风险。此外,要加强对镍产业变化的研究,加紧培育镍衍生品期货品种。


发布时间:2022年4月12日